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友爱村,一幅乡村美景图正徐徐展开。傍晚,闲不住的李有又开始清点堆满四米高棚子的五颜六色纸箱,一边清点一边念叨:“不够,还不够啊!”原来,这些空纸箱不久后将装满他种植的甘薯。
今年,李有种植了57亩甘薯,按每亩6000斤产量计算,30多万斤甘薯需大量纸箱包装。这种为“装不下”发愁的甜蜜烦恼,去年此时他连想都不敢想。那时,他正对着堆积如山的玉米发愁,市场价低迷,除去成本所剩无几,一年辛苦几乎白费。友爱村多数村民种玉米,市场价格波动让种植结构单一的弊端暴露无遗。就在李有一筹莫展时,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军主动上门。
甘薯田一片郁郁葱葱。杨悦摄
“老李,试试种甘薯!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牵头,和公司签了一元一斤的保底价合同,还全程提供技术支持。”张国军的话让李有第一反应是质疑,毕竟从未种过甘薯,转型万一失败,更是雪上加霜。
张国军深知,转变村民观念需实实在在的保障。他多方考察,结合友爱村浅山丘陵的土壤特点,选择推广甘薯种植。创新推出“党支部 + 合作社 + 订单农业 + 政策赋能”发展模式。村民以土地入股,合作社实行“四统一”机制:统一采购降低成本、统一技术服务保证标准、统一生产管理提高效率、统一销售渠道稳定市场。同时,与收购企业确定保底收购价并提供全程技术指导,这些举措彻底打消了李有和村民们的顾虑。今年第一年,友爱村甘薯种植面积就达近400亩。
展开剩余45%如今,李有已没了当初的犹豫。田间,他挖出一株甘薯,大小和个数都达标,丰收在望。“亩产6000斤没问题,按合同保底价,每亩纯收入能到2500元,是种玉米的两倍以上。”李有高兴地算着账,若市场价高于保底价,收入还能更高,“有了订单保底,种出来的都是‘金疙瘩’!”
种植过程中,合作社的技术支持让李有受益良多。“从栽种、日常管护到病虫害防治,都有技术员手把手指导。施肥浇水也有标准,不再凭老经验种地。”李有感慨道。
张国军介绍,这次“破圈”尝试实现了多赢。合作社高峰期用工达200多人,村民既能获得土地入股分红,又能就近务工赚钱。更重要的是,激发了村民参与新产业、学习新技能的热情。村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种植方式,开始主动学习甘薯种植技术,提升自身能力。
“如果今年挣钱了,明年老百姓就更有积极性,争取再增一增收入。”张国军期待着示范效应带来的连锁反应。他希望通过今年的成功,让更多村民看到甘薯种植的潜力,吸引更多人加入,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,提高村民收入。
“预计等到9月份,所需要的纸箱全部到位。”李有胸有成竹。一个月后,这些纸箱将装满沉甸甸的甘薯,装满一个农民丰收的喜悦,为小村庄的乡村振兴事业带来“甜蜜”。友爱村的甘薯种植,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种植结构,更让村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,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(张珠海、杨悦)
来源:通辽市委宣传部
发布于:北京市在线配资炒股,配资网址找加杠网,正规手机股票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